分享到



《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我校黃河學研究新成果
9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2971期第7版刊發我校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黃河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兆林同志題為《非遺保護工作的新面向》的理論文章。
該論文基于我國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從積極回應民眾文化訴求、關注文化傳承者聲音、加強非遺保護屬地管理三方面,提出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新面向。文章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民眾長期而普遍存在的生產生活需要構成了其存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正因此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是對民眾文化訴求的積極回應,促使非遺項目的社會價值提升,引領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熱潮,推動大眾對文化物象的重新審視繼而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保護。同時,加強非遺保護要關注其文化傳承者的聲音,發揮傳承人在非遺保護工作中一線實踐者的核心作用。傳承人參與保護工作能夠有效遵循文化技藝的知識屬性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充分利用內在邏輯創造者和文化物象建構者的身份優勢,打造標志性文化符號,是推動非遺保護融入當下社會生活的積極舉措。文章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內涵豐富但構成較為復雜的綜合體,加強非遺保護的屬地管理是基于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多重維度與系統全面的保護措施。根據地域相接、文化同源、經濟互動、習俗相通、語言相似的關聯區域的聯通保護,構建起對文化生態的整體性關注,樹立整體保護觀加強非遺保護與屬地融合,推動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成為不同地方間文化共建共促的積極舉措。
(審核 楊慶實)
聊大要聞
-
南南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產業發展能力建設研討班”圓滿結業2025-09-15
-
中國“南竹北移”學術經驗交流會在聊城大學舉行2025-09-14
-
聊城大學召開 2025 級學生軍訓團編成會議2025-09-14
-
聊城大學黨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 持續鞏固拓展學習教育成果 凝聚學校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5-09-12
-
音樂與舞蹈學院兩位鋼琴教師在全國、國際大賽中獲佳績2025-09-12
-
校長與2025級新生共進午餐2025-09-12
-
我校教師獲得“山東學校十佳思政課教師”“山東高校優秀輔導員”榮譽稱號2025-09-12
-
聊城大學ESI全球排名持續提升2025-09-11
-
聊城大學41項成果獲聊城市第31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25-09-11
-
聊城大學第八批援疆實習支教師范生出征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