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秩聊大 歲月如歌】難忘“八排房”——獻給聊城大學建校50周年(三)
春 游
熬過了乍暖還寒的初春,天氣是越來越暖和了,像是一夜之間,校園里千樹萬樹的蘋果便被熏風吹動了花蕾。不記得是隔壁宿舍的李兆光兄、還是王中、抑或二位共商的了,想效法朱老夫子“盛日尋芳泗水濱”,計劃周日去春游。問我參不參加。我沒大興趣,因為雖沒“春游”過,但在老家時每年的“踏青”活動基本都是參加的,想必也差不多。
所謂“踏青”,是我們家鄉一種古老的風俗,時間是每年正月十六日早晨,年齡性別不限,自愿參加。當東方剛剛現出魚肚白的時候,人們便會拿著一年來存下的掃帚尾巴、炊帚疙瘩、壞鍋梁子、老舊箅子來到街上,找一十字路口點著,然后把同時拿來的、元宵節未吃完的水餃投入火中,接著便念念有詞地轉著身子烤火:“前烤烤后烤烤,出門拾個大元寶。”我想,有拾的就得有掉的,拾得高興,掉的呢?當然,這些烤火的人,沒趁元寶的。再說,也只是念叨念叨而已,沒人當真的。正月一過,便會該干啥干啥,準備春耕春播了。火著得差不多了,人們便扒拉著灰燼尋出燒好的水餃,不計較是誰投地、黑的、白的、葷的、素的,吹吹灰兒,邊吃邊說說笑笑向村邊的麥田走去。因為這時節,北方的農村,除麥苗外,地里還看不到其他綠色的東西,實際上麥苗亦不到返青的時候,只是有點兒青氣而已。人們三三五五地在麥田里散著步,被大人牽持著的孩子也會跟著大人念誦:“正月十六百草靈,扁扁(意為踩踩、踏踏)麥根不腳疼。”所以也有地方把這種“踏青”活動稱為“走百病”的。我想所謂的“春游”,大概就類于這“踏青”了,沒什么吸引力。但兆光兄說,人不多,除他之外,只有王中、小黃。還是希望我能參加。晚飯時,王中把我叫到一邊,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經不住輪番轟炸,我最終還是投降了。
校內蘋果園合影 左起前排:黃祖杰、唐濟川、孫學科、郝明朝、高丹 后排:王中、楊兆喜 圖片由作者提供
周日是個大晴天。八點整,我們便整裝出發了。小黃挎著的軍用水壺盛滿了水,兆光背的帆布包里裝著二斤點心、一袋糖塊。出校門右轉,穿過唐莊蘋果園中彎彎曲曲的小路,岸邊生長著各色雜樹的引黃渠映入眼簾。越過一片菜地,登上引黃渠高聳的土堤,看見因沉淀不充分,裹挾著“黃土高坡”大量泥沙的暗黃色水流,滾滾北去。透過對岸稀疏的喬木,依稀又見開闊的徒駭河風景。于是,我們又沿堤北行,至陳口閘折而向東,直奔徒駭河了。
史載:“徒駭者,禹疏九河,用功極眾,故人徒驚駭也”。說明徒駭河乃“茫茫九派流中國”之古老的一派。兩岸間有上千米寬,此岸亦難辨彼岸之牛馬矣。但眼下正是枯水季節,河套中多為荒地,唯河心有水,不寬,陽光一照閃閃發光,晃得人睜不開眼睛。岸邊的老柳樹已吐出黃色的須子,微風吹拂著枝條,來回搖蕩,很可入畫。河套里萋萋菜、苦菜棵、車前草、蒲公英類野草,已經頑強地拱破地皮,長出了新苗。但更多的是枯萎的茅草,踏上去軟軟的。“撲拉”,草叢中一只水鳥被沙沙的腳步聲驚起,仄歪著身子向對岸飛去了。
正想緊趕幾步追上前邊的小黃,“嗚嗚”,身后傳來了熟悉的柳笛聲。原來兆光正左手拖著柳枝,右手捏著柳笛,賣力地邊走邊吹。他的“創作”,立時激發起大家的興致。于是,編柳冠的編柳冠,做柳笛的做柳笛,不一會兒,空曠的河套里便多了幾位頭戴偽裝帽的“游擊隊員”;響起了粗細、長短不一的“接頭暗號”。
越走越熱了,不知不覺間外套都搭到了肩上。我們擇一引水渠的向陽坡,放下東西,坐下休息。那扇厚厚的鐵閘門厄阻著東來的水流,閘門縫隙里滋出的水花,匯聚渠底,形成了一道潺潺的細流,叮咚地唱著流向河中。見此情景,幾個人又坐不住了,先后扯下筆記本的紙頁,折成小船兒,看著它歪歪斜斜地順流東駛。“不好!要擱淺!”兆光叫了一聲。可不,眼見地小船兒向“南岸”靠去了,但一股微風吹來,它又緩緩地離開“南岸”回歸中流,顫顫地順水而東了。“哈哈哈”的笑聲未斷,王中那圓潤、輕柔、帶點女性味兒的歌喉便響起來:“看我們的戰艦又要起錨……”“老郝,快來,真是妙極了!”兆光喊。這時,正在河邊關注“戰艦”的王中,也忽然招手讓大家過去。我拎起兆光丟下的背包,向水邊走去。邊走邊想,別是這調皮鬼耍什么花招吧?但看到兆光、小黃跑去后指指點點的樣子,像是有什么新的發現。原來,從河心分出一溜細水,一米寬,腳脖深,清澈見底,三五成群的小魚兒,在這清水中自由自在地浮游。他們是被這小東西吸引住了。“有瓶子么?”王中問。他知道在這荒郊野外的河套里,是沒地方弄瓶子的,不過隨口問問而已;另兩位也都現出了惋惜的神色。我下意識地把手伸進背包里,仿佛要從里面掏出個瓶子來,但除了二斤點心……“哎,有了!”三個人都驚喜地盯著我,看怎樣變出瓶子來。我說:“把糖塊倒出來,用塑料袋不行嗎?”“太好了!”幾個人都高興地蹦起來,王中那清秀白皙的臉上露出了孩子樣天真的笑容。他灌了半袋水,我們一起動手捉了八條小魚兒,才心滿意足地登上大堤繼續北行。
沿堤走了一小段,大堤已斜向東北方,堤左有一西向的小路,我們決定循小路西行。路不寬,大約也沒多少人行走,疙里疙瘩地像是未翻耕的土地。路左邊的楊樹大小不一,葉子的顏色各有不同,有的淺綠,有的嫩黃,枝尖剛剛展開和似展未展的則呈現出紫褐色。路右邊的壟溝里,滿溢著春水,正嘩嘩地向西流著。王中又唱起來了:“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溝里的流水不時發出叮咚聲,像是在給他伴奏。
萬綠叢中一點紅。碧油油的麥田里,站著一位頭裹粉紅圍巾的姑娘,臉色正如她的圍巾,藍色的褲子挽至膝下,露出白皙豐腴的小腿肚。她便是這春水的主人了。你看她手中那張亮閃閃的鐵锨,正引領著水頭,水到處的麥苗隨風起舞,正向姑娘感謝致意呢。
小路盡頭左轉,是座橫跨引黃渠的水泥橋,我們在渠西岸、橋南的樹蔭里坐下休息。一輛由聊城開往德州的客車正從橋上駛過,這里已是市區東北角了。再向西,路北是結核病醫院、運輸機械廠、拖修廠。路南,緊靠著何官屯的是聊城車輛制修廠,即后來的“客車廠”。我對這里太熟悉了,但五年了,整整五年沒來了。
那還是1976年秋,我在地區農機培訓班學習的時候,吃過晚飯,常常和幾個要好的同學散步到這里。那真是悲淚喜淚交流,讓人刻骨銘心的日子啊!先是撕心裂肺地疼,接著又高興得讓人發瘋。
培訓班報到的那天,是九月九日。因宿舍樓還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一百多個男學員,都臨時打地鋪睡在一個大廳里。午飯后,人們都躺下休息了,正在似睡未睡之際,突然喇叭里傳來了低沉的哀樂。我心中一顫,一骨碌爬起來,大廳里的人也都爬起來了,每個人都閃動著驚異的目光。但接著也就有了答案,播音員以哽咽的聲音,宣布了一個晴天霹靂樣的消息:毛主席逝世了!大廳里寧靜了片刻,隨之便充滿了哭泣聲。那一刻,我覺得像是天塌了一樣,眼淚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老郝,累啦?快走啊。”我被王中的喊聲喚醒,加快腳步趕了上去。
何官屯到了,它對面的三座樓房,就是我們當年學習的地方。看,變電所對面的小石橋,就是我們當年歡慶粉碎“四人幫”的集合點。啊!那是多么壯觀的場景呀!到處是人,到處是旗,到處是鑼鼓,到處是歡呼,到處是笑臉……“閃開,閃開!”尖叫聲從背后傳來,回頭一看,一個三十多歲的胖女人騎著自行車已搖搖晃晃地來到近前,躲是躲不及了,若非下意識伸手抓住前車輪,還真得被撞上。車子歪倒了,那女人也趴在了地上,但隨之也就起來了。我看她羞紅的臉上掛著汗珠,還沒開口,她先說話了,可能是緊張,有點口吃:“俺俺還不大會騎哩,一聽汽車按喇叭就慌了,沒碰著你吧?”他是在道歉。“沒事,沒事,以后騎車小心點兒就行了。”我說。幫她扶起車子,她拍拍身上的土,推著車子走了。
跨過一條干涸的水溝,我們上了南北向的公路。緊貼路的西邊是片果園,梨花已謝,桃枝上有的蓓蕾已含苞待放,有的已綻開了粉紅色的花朵。從果園南邊的小路西行,是個菜園,一畦畦深綠的蒜苗,一畦畦黃綠的韭菜。一畦畦塑料薄膜不知是罩的什么菜,白亮亮的,像極了殘雪。“大頭菜”的小苗已栽上了,一株株亭亭玉立,橫看、豎看都成行。“good”“beet”……怎么這里還有學英語的?循聲望去,見一小伙左手拿著書本,右手插在褲袋里,在樹下徘徊。啊,到處都有人在用功呢!一只白色的蝴蝶,翩翩舞動著,向前邊的麥田飛去。黃黃的米蒿花兒星星點點地嵌綴在那巨大的綠毯上。
我們登上了京杭大運河高高的大堤,俯瞰來路,麥田、菜地、果園、樓房盡收眼底,頗有點兒“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順堤南行,看著早已淤積、斷流的古運河,遙想當年商賈往來,帆檣云集的盛況,不禁有滄海桑田之感。穿過一座東西向的小橋,再穿過通往學校農場的那條東南西北向的公路,一個長著幾棵歪歪斜斜老榆樹、三面環水的“半島”出現在眼前。太陽已經偏西,三四十里路走下來也確實有點兒累了。于是,我們便決定在那半島上午餐。順著北面的田埂沿過去,給塑料袋里的小魚換了換水,掛到樹杈上,我們別有風味的午餐便開始了。首先是路過何官屯時小黃買的白菜豬肉餡兒大包,每人兩個,不飽再輔以點心;最后再輪流分享軍用壺里的熱水。吃飽喝足,又來了精神,我們便順著田間小路直奔正西的一個小村。在一處將要建房的地基上,有位美術愛好者正在寫生:綠樹掩映的茅舍,舍旁的豬圈……還真畫得有模有樣。繞過一個半圓形的苗圃,我們又上了公路。路東是一大葦塘,水已不多,蘆葦叢中稀稀疏疏散布著一些穿高腰水靴的叉魚漢子。我知道,讓聊城人引以為豪的環城湖(后改名為東昌湖)就要到了。
這湖確實值得聊城人驕傲,水深三到五米,常年不涸,是中國長江以北最大的城內人工湖泊,水域面積僅次于杭州西湖,是濟南大明湖的五倍。不過,它當時還是一塊蒙塵的玉璞,有待于日后匠人的精心打磨。我們走下公路,沿湖邊一條尺八寬的小路南行。淺水中的魚苗,大的、小的應有盡有,最小的像是只有一個腦袋。“小心!”我提醒著前面的三位。因為這里不比湖泊的北岸,尚未砌石,那不,由于湖水侵蝕,茶杯粗的柳樹都倒在水里了。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亭臺綠樹,宛如畫景。島北的水面上漂浮著一片黑點兒,可能是鶩吧。“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鶩,聊城人叫野鴨子,我想。像是特意證實我的猜測似的,眼見就有兩只飛起來了。但還沒等人看清,又落回水面變成了黑點兒。小路的盡頭是通向光岳樓的東西路,這路把偌大的水面切成了兩半,只有東頭進城地方的小石橋,連通著南北的湖水。心想,何時把湖岸全砌上石頭,把這段分割水面的路改造成南北通透的大橋就好了(現在,昔日的夢想已全部成真)。
隔著波光粼粼的水面北望,體校的樓房,不知什么廠子高聳的煙囪以及蒼蒼茫茫高低錯落的樹木,被斜陽抹上了一層金色,似真似幻,很有點兒海市蜃樓的韻致呢。王中為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遞給我盛魚的袋子,掏出紙筆,畫起速寫來。
路南西岸,有漁人用的三間破瓦房,鐵將軍把門,孤獨地面對著湖水。聲聲的浪濤,把它襯托得更加寂寞冷清。旁邊的幾只小木船,被鐵鏈子牢牢地鎖住,有兩只艙里已經進水,其余的還在隨著浪濤的拍打,來回晃蕩,像是拴急了的戰馬,極力地掙脫著韁繩羈絆,要去馳騁狂奔。三個人早已按捺不住了,把背包、水壺、盛魚的袋子推給我,就跳上了小船。嘩嘩的水聲伴隨著他們的笑聲,那架勢還真像是跨上了駿馬,顫悠顫悠地。
人們好用水來比喻溫和、柔軟,其實水是最硬的。它堅韌剛毅,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它能把棱角分明的磚瓦石塊修理得玲瓏圓滑;堅硬如鋼鐵也承受不了它長年累月的啃咬。你看那滔滔的浪頭,向著湖邊的幾塊大青石吶喊著撲來了:“咕嚕咕嚕———嘩!”大青石的臉上放著光,眼里流淌著不屑的淚花。浪頭惱羞成怒了,像頂架羊似的,為了把全身的力量都使出來,先是向后退退退,接著“咕嚕咕嚕———嘩!”又以更大的勁頭撲上來……“走吧,老郝。”兆光說。三人已從小船上下來,我們便一路向東,直奔此次“春游”的終點———光岳樓。
光岳樓位于聊城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是全國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木構樓閣之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通高33米,由墩臺和四層主樓組成,是古代觀敵瞭哨的城防建筑。二樓北檐下懸有著名學者、書法家郭沫若題寫的“光岳樓”匾額,白底黑字,氣勢磅礴。
也可能是小時記憶所致,我也像很多聊城人一樣,還是喜歡叫他“古樓”。早在孩提時代,便聽老爺爺講過修“古樓”的傳奇故事。老爺爺說:“古樓”是純木結構,通體上下連個釘頭都沒有。當初建造的時候,請來了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那場面可真大呀!鋸呀、錛呀、刮呀、刨呀,整天地忙。這天,大家都正忙著呢,有個身著破衣爛衫的老頭兒,出現在工地上,給管事的要活兒干。管事的見他是個討飯的花子,就發了善心,想,讓他也糊弄著吃碗飯吧。便說,那邊有個大樹疙瘩,你去劈成楔子吧。這老頭兒也沒吱聲,就對著這個特大的樹疙瘩忙活起來。他不動斧子,不動錛,只拿著個墨斗在那木頭疙瘩上,左一道,右一道,橫一道,豎一道的打墨線。這天,管事的來了,說馬上就要開建了,你的楔子準備得怎么樣啦?“你看”,隨著話音,老頭朝那大樹疙瘩踢了一腳,只聽得“嘩啦”一聲,樹疙瘩散了,變成了一堆木頭楔子:長的、短的、大的、小的,各式各樣的都有。管事的驚呆了,等醒過神來再看那老頭兒時,早已沒了蹤影。“那老頭兒呢?怎大本事?”我急不可耐地問。老爺爺說:“別心急,那老頭兒不是凡人,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專為修‘古樓’顯靈的。他做的那些楔子是萬能楔,用到哪里都合適。你想,這么大的一個‘古樓’,從上到下連點兒鐵氣兒都沒有,不是魯班顯靈,能修起來嗎?”如今,老爺爺已經過世幾十年了,可當我近距離接觸這雄偉的樓閣時,那動人的傳奇故事,仍像是剛聽老爺爺講過似的在耳邊回蕩。也像是為了坐實老爺爺的故事,至今在“古樓”一層門內北面,明間檐柱與金柱穿插枋上仍設有魯班神龕,龕內設塑有魯班神像。
從“古樓”出來,幾個人都覺得不虛此“游”。我更感收獲獨多:知道這所謂的“春游”,就是在春日的陽光里,在郊野,在市區,無計劃、無規則地信步漫游。而我竟以“踏青”擬之,可見是多么地錯誤。
隨著學期結束,我們在“八排房”三排一號生活的日子也基本結束了。新學期伊始,就告別“八排房”,搬到了校西南角剛竣工啟用的學生宿舍樓。等再次回到“八排房”,已是四年后的1985年,我也由學生變成教工了。
聊大要聞
-
南南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產業發展能力建設研討班”圓滿結業2025-09-15
-
中國“南竹北移”學術經驗交流會在聊城大學舉行2025-09-14
-
聊城大學召開 2025 級學生軍訓團編成會議2025-09-14
-
聊城大學黨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 持續鞏固拓展學習教育成果 凝聚學校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5-09-12
-
音樂與舞蹈學院兩位鋼琴教師在全國、國際大賽中獲佳績2025-09-12
-
校長與2025級新生共進午餐2025-09-12
-
我校教師獲得“山東學校十佳思政課教師”“山東高校優秀輔導員”榮譽稱號2025-09-12
-
聊城大學ESI全球排名持續提升2025-09-11
-
聊城大學41項成果獲聊城市第31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25-09-11
-
聊城大學第八批援疆實習支教師范生出征2025-09-11